您现在位于:  首页  → 文学漫步  → 对联知识  → 对联之源起
对联之源起 (原创)
铃木未摘花 2002.06.01

  对联之源起一般都认为发源于律诗的对偶句,而成为独立的一门艺术则为后蜀孟昶的桃符题联开始。

  而我认为对联更应该起源于唐的近体文,既四六骈文。唐朝的一切应用文字,上至诏赦,下至判辞书牍,无不用近体文,唐朝的文人要出名,则必需会做诗,而如果不能做四六文,则无仕进的可能。唐文人无不专力做诗,那么四六的盛况更可想而知。

  作四六文的要诀,全在于编排古语,广泛收集故事和成语,预先做好各种对偶,以便随时使用。

  这里则要讲讲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的几篇著作,李商隐不仅为晚唐著名诗人,也是四六文的大家。他十六岁是得到曾任唐宪宗宰相的令狐楚的赏识,收为门下,让他同他的儿子令狐绹一起学习,并把做四六文的决窍传给了他,当时朝庭的所有诏令章奏等公文性质文字都必须用四六文,文人进士及第后如果四六文得到皇帝的赏识,则任为知制诰、中书舍人等要职,就有可能再上升为宰相。(李白的诗才好,但四六文则不擅长,所以官至翰林学士这也是一个原因。)李商隐得令狐楚指点秘决,做谢意诗:

  “自蒙半夜传衣后,不羡王祥得配刀。”

  俨然以为得到四六文秘诀,不难做到宰相。李商隐一入仕途便陷入朋党之争,以至后来仕途坎坷。他十六岁出名,四十六岁时死去,在这三十内他多任小官,故读书极博,收集资料极其丰富,所的材料分类合编,如《金錀》分帝室、职官、岁时、州府等,《杂纂》专收集俗语等,这些都是作诗和做四六文的材料,当时的四六文大家多半有和他一样做这些笔记式的资料库。这里尤其是要提到李商隐的《樊南甲乙集》(已轶)二十卷,他在甲集自序里面称:时得好对切事。正说明了里面基本是一些对仗工整的句式,和现在的《笠翁对韵》等书类似。

  如尚留存的一些句式:
  汉家离宫三十六;秦地重关一百二。
  近同郭令,二十四考中书;远比赵公,三十六年宰辅。(又有说此是温庭筠对李商隐句)

  这些句式无论从格式、韵律都不能不认为不是对联。

  又《唐诗纪事》载:光风亭夜宴,有妓女酒醉打起架来,温庭筠说可用疻面对捽胡(疻面:伤面;捽胡:出自《汉书金日蝉传》当庭尸谏。挺象今天的无情对),段成式即据以作诗:“捽胡云彩落,疻面月痕消。”

  这说明了当时文人为了骈文和诗词歌赋中而做一些对偶佳句,以口头语句相对,这也是对联,只是没有题写于寝门、楹柱之上罢了。

  因此看来对联在当时为骈文和诗的副产品,也就是未写完整的骈文和诗。(律诗八句四联,有人称之为首联、颔联、颈联、尾联)而后蜀孟昶的桃符题联只能说是对联成为楹联的源起。

发表评论  


您是否还没有 注册 或还没有 登陆 本站?!
 
CopyRight by tangtang.org 2004-2005┋ 菜子园 ┋ TOP